10月19日,人们自发前往鲁迅公园鲁迅墓前纪念鲁迅先生。 翁磊 摄
将满4岁的周海婴甜甜一笑,身后的鲁迅慈爱地望向孩子,又与妻子许广平相视而笑。依托AI技术,这张摄于1933年9月13日的鲁迅全家福生动、有爱。鲁迅长孙周令飞为其配音道:“他笔下的光芒不止照亮世道,也温暖着家人。”
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9周年纪念日。鲁迅的最后十年在上海虹口区度过,虹口区自2018年起举办“鲁迅文化周”,今年已是第八届。本届“鲁迅文化周”内容丰富,除了展示上述AI影像的鲁迅原版照片复原展外,还有公众祭扫、大师讲堂、青年对话、文创市集等一系列活动。也因此,本届“鲁迅文化周”延续时间更长,将至11月18日落幕。
修复后的鲁迅断发照,摄于日本东京。 单颖文摄
作为本届鲁迅文化周的重点活动,在今潮8弄海派文化中心举办的“寻迹鲁迅光影——鲁迅原版照片复原大展”运用前沿8K超高清修复技术,对126帧鲁迅原版照片及影像进行复原。这些照片所摄时间跨度从1903年延伸至1936年,绝大部分由鲁迅家属提供,多幅照片为近百年来首次公开展出。
这其中,既有鲁迅东渡时期的断发照,也有他归国后在北平发表演讲的历史性时刻,还有不少篇幅展示了他的家庭照。周令飞指着现场的一张大合影介绍,照片中有一位鲁迅笔下的真实人物——课文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中的刘和珍。这份照片原版上的人脸几乎只剩轮廓,通过技术修复,现在基本复原了合影者的面貌。另一张还是婴儿时期的周海婴照片引人驻足。周令飞指着周海婴身后露出的两条手臂说:“这就是爷爷的手臂,他完完全全托举着孩子,把自己‘藏’起来了,他拍照很有想法。”展览中的多张照片被制作成了AI动画版,包括演讲照片、家庭合影等,周令飞都为这些视频配了音。
周海婴身后露出的两条手臂是鲁迅。 杨伯荣 摄
修复后的鲁迅全家福影像。 杨伯荣 摄
AI制作的“动”起来的鲁迅全家福影像。 杨伯荣摄
周令飞说,“鲁迅活动周”的内容正从形式上愈发年轻态,希望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能学习、传播、弘扬鲁迅的作品和精神。
鲁迅曾孙周景轩是一名00后。前段时间,他刚读了爷爷周海婴和大伯周令飞写的《鲁迅是谁?》一书。他说,在读这本书的时候,他注意到几个特点。比如,“独立思考”是鲁迅精神的骨骼,它为“立人为本”这个灵魂做支撑,它意味着把“立人为本”的思想落在自己身上,意味着把批判精神体现出来,还意味着文化与观念的创新精神。
陈烟桥1934年的黑白木刻《游击队》得到过鲁迅的细致指点。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 摄
刘岘1934年的黑白木刻《马克思像》被用作木刻集封面,鲁迅认为不妥。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 摄
昨天在朱屺瞻艺术馆开幕的“刀笔峥嵘—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版画特展”,展出的57件原作中,有10件曾被鲁迅收藏。
鲁迅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倡导者,他于1931年8月17日在位于上海虹口的长春路上开办了第一个木刻讲习会。鲁迅曾说:“骤然兴起的木刻……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,所以仅有若干青年们的一副铁笔和几块木板,便能发展得如此蓬蓬勃勃。它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,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。实在还有更光明,更伟大的事业在它的前面。这是开始,不是成功,是几个前哨的进行,愿此后更有无尽的旌旗蔽空的大队。”
此次展览中的多件新兴版画初期作品,都得到过鲁迅的细致指点。譬如,陈烟桥1934年的黑白木刻《游击队》,表现了抗日游击队一边收割一边准备战斗的形象。鲁迅评价此作:“诚然,刻法,明暗,都比《拉》进步,尤其是主体很分明,能令人一看就明白所要表现的是什么。然而就全体而言,我以为却比《拉》更有缺点。一,背景,想来是割稻,但并无穗子之状;二,主题,那两人的面貌太相像,半跪的人的一足是不对的,当防敌来袭或预备攻击时,跪法应作ㄣ,这才易于站起。还有一层,《拉》是‘动’的,这幅却有些‘静’的了,这是因为那主体缺少紧张的状态的缘故。”尽管点评犀利,鲁迅依然保存了这幅木刻作品,后由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。
刘岘1934年的黑白木刻《马克思像》,被用于《无名木刻集》的封面。得知此事,鲁迅认为“这回无名木刻社的画集,封面上是一张马克思像,有些人就不敢买了”。在鲁迅看来,木刻是拉近艺术与民众关系、扩大宣传效果的手段,在马克思被国民党当局抵制的时候,还选用马克思像来作为木刻作品的封面,无异于“自毁前路”。后这幅作品被浙江美术馆收藏。
1936年力群创作的黑白木刻《鲁迅像》,是流传最广的鲁迅画像之一。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 摄
吴家华创作于1985年的黑白木刻,依然以《鲁迅像》为题。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 摄
此外,现场还展出了多幅以鲁迅为创作题材的木刻作品。其中,1936年力群创作的黑白木刻《鲁迅像》,是流传最广的鲁迅画像之一。该作品以写实的人物造型与装饰性背景元素相融合,传神地刻画出鲁迅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精神风貌,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经典之作。该作完成后,力群通过友人曹白将此作寄赠鲁迅,获鲁迅肯定。此后作品发表于《作家》月刊,在鲁迅逝世后的追悼、纪念活动中被报刊广泛刊发,并被选入日本《世界美术全集》。
另一幅吴家华创作于1985年的黑白木刻,,依然以《鲁迅像》为题。画面居中为鲁迅侧面像,左侧是他在逝世前11天参观全国木刻流动展览时与青年聊天的场景,右侧是鲁迅举办木刻讲习会的情景。有意思的是,“同款场景”在“寻迹鲁迅光影——鲁迅原版照片复原大展”中亦有展示。
鲁迅长孙周令飞现为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,连续多年参加虹口区举办的“鲁迅文化周”活动。 鲁迅文化基金会供图
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10月19日,在虹口的日历本上专业股票配资论坛,是一个清晰而沉重的标记。它不仅是一个日期,也是一个庄严的约定,一份深沉的思念。守护好、传承好、发扬好鲁迅先生留下的文化遗产,是虹口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光荣。缅怀“大先生”,就是要把他的精神融入城区的肌理,注入发展的血脉;就是要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、不屈的民族气节、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青年、对未来的无限热忱,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。
恒瑞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